方格麦秆快速锁在方寸之间(中国生态治理智慧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10-23 11:41
编者按:中国人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探索和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生态管理模式,展现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即日起,本版推出“中国生态管理智慧”系列报道,聚焦中国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保护和系统管理方面的独门绝技,分享来自生态管理第一线的有效方法。 黎明时分,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治沙工人正在忙碌。铺好草、压好铲子、完成造型后,茫茫沙海中,麦秆丛快速、纵横交错,呈方格状埋入。 今年6月底,随着最后几方麦秆牢牢扎根在沙里,长约153公里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宽10至38公里,完成修沙锁固。这标志着宁夏腾格里沙漠锁定的彻底完成。 “锁边”靠的是“麦秆网格”——原治沙治沙方案。少量智力即可稳沙、锁水、挡风,保障包兰铁路安全通车,形成西北地区防风沙的生态屏障。 一代又一代治沙工作者不断奋斗,70年来,宁夏腾格沙漠已种植麦秆网格43万多公顷。 从宁夏中卫市驱车前往腾格里沙漠,看到大片沙丘“披上了”灰绿色的“格子衫”。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麦秆做成的方格将绳子牢牢地“锁”在了地面上。网格上,锦鸡儿、沙棘等沙生植物在风中弯曲,加丁g 给沙漠带来绿色活力。 这里是我国沙尘暴灾害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家和一线治沙队伍经过在中卫的反复实验,创造了“麦草网格”治沙方法——将当地常见的小麦草以网格状绑在沙子上,形成环环相扣的防护带。从此,一代代治沙人在中卫创造了“人进沙漠、人退沙漠”的奇迹,为全球治理沙漠贡献了中国经验。 将麦秆束按格子状铺在沙子上,用铲子从麦秆中间压下去,麦秆就会卡在沙子里了。然后,将正方形中心的沙子移向麦秆的根部,使麦秆裸露的部分尽可能保持垂直。 “铺设格子时最重要的是技术。”高级森林工程师唐锡明说位于国营中卫市林场。如果麦秆太粗,则难以穿透,造成浪费;如果太薄,固沙效果不够。铲的力度要适中,避免损坏麦秆。 “如果方法运用得当,这些小网格可以固沙、锁水、挡风。” 作为当地人,唐锡明曾亲身经历过风沙肆虐的日子: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常年遭受风沙侵袭。 1954年,包兰至兰州铁路开工建设,全长55公里,途经中卫市,需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要保证铁路运行,首先要防止铁轨被风沙掩埋。 “一开始,我们尝试过卵石铺路、沥青拌沙、草席铺路等方法,但效果都不好。”时间昂锡明表示,为了稳定沙子表面,提高晃动率,对于固沙植物,科研人员尝试过使用麦秆、粘土等,草很容易被风吹走。经过探索,最终发现,将麦秆绑在1米见方的网格中,可以有效降低表面风速,扰乱沙粒,形成稳定的沙面。 “种植的麦秆腐烂后形成有机物,可以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在沙漠中形成一层表皮地,也叫生物结皮。”唐锡明说,有了这层薄薄的生物地壳,就可以种植灌木,逐步改良沙质土壤。 此后,成本较低、方法简单的麦秆网格逐渐在腾格沙漠中普及。一代又一代治沙工作者继续努力。过去70年,小麦种植面积超过43万公顷宁夏腾格里沙漠已种植秸秆网格,培育沙漠植物1亿多株。 现在,中卫市回望沙漠,腾格里沙漠后退了25公里。包兰铁路两侧,麦秆、灌木、木材形成了长42公里、宽800米的防沙系统,保障列车行车安全。 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治沙模式正在走向机械化、自动化。 当种植一平方麦秆时,方格内的沙子就会慢慢变成土壤。当生物出现在地壳上时,这意味着广场上将会长出新的“皮肤”。这个过程可以慢一点吗? “原本需要10年左右的自然过程,现在缩短为1年左右!”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实验站传来好消息科学院:2017年,“生物地壳机制、生态作用及防治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项目沙坡头实验站荣获宁夏科技发展一等奖。现在,科学家已提纯蓝藻,并人工培养生产试剂。 “这项技术已经在近4000公顷的沙漠中推广应用,效果非常好。”实验站生物实验室副主任赵阳说,“生物地壳一旦形成,只需一两个月,植物就可以在麦秆方块上生长。” 在科技驱动下,治沙模式正逐步转向机械化、自动化。 2021年,中卫市引进刷状网杆网格沙障,采用机械敷设,效率提高60%以上,使用寿命由2年延长5-6年;新开发的多功能三维制砂车每小时可铺设8.5公顷麦秆网格;植保无人机、电动秧苗插秧机等设备也用于麦秆网格的后续维护。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卫不仅广泛应用于前五线等交通干线和国家对外交往中的防沙固沙:1994年,中卫固沙林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保500强”荣誉。多年来,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观评价了该项目,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不同的旅游模式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让腾格里沙漠从“生态负担”变成了独特的旅游胜地主义资源。 观鸟热心的王静兰没想到自己会去沙漠“追鸟”。 “我听朋友说,在腾格里沙漠里可以看到草原雕,所以我就赶紧来到了这里。”在麦秆网格形成的植物区旁边,王景兰架起单筒望远镜寻找鸟类的踪迹。 曾经鸟兽无法进入的沙漠如今成为了旅游热点,而小麦网格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 20世纪70年代末,麦秸网格治理荒漠化的成效吸引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前来考察。这里,恢复的绿色植被与金色的沙漠相得益彰,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2007年,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包头沙漠控制区建立了沙漠植物园安州铁路.植物种类已从1950年代的不足25种,增加到如今的450余种。”中卫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人孙艳林说,中卫广阔的沙海已恢复绿色,鸨、金雕、草原雕、大天鹅、赤狐等野生动物时常出现。 从“生态负担”到独特的旅游资源,腾格里沙漠变沙为宝。依托生态修复成果,沙漠周边村镇探索不同的农业、文化、旅游模式。 2024年,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8亿元。 《每日人物》(2025年10月22日第14页)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