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精准级别的“金根”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3 11:41 
             乌拉山南麓,钻机的轰鸣声唤醒了沉睡的山谷。三年来,在海拔1700米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哈达门沟矿区,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金矿调查评价项目组长杨彪带着一支由技术骨干和地质实习生组成的团队奋战在一线。
哈达门沟金矿是乌拉山-大青山成矿带重要的特大型金矿床。杨彪和他的前辈们在该地区勘察了300多个不同矿床和矿点,发现了8个矿脉群和70多条金矿脉,累计探明国家黄金资源储量100多吨。
1980年,地质队员王守礼在一条溪流中发现了含金矿脉,开辟了一座特大金矿。 40多年后,他的学生杨彪站在老师当时标记的“脉冲100号”坐标点上,指挥钻机向地下推进1000米。
钻井平台上,20米高的巨塔轰鸣起来,声音震耳欲聋。杨彪对着教官王江岭耳边喊道:“坐标一定要精确到厘米级!”在哈达门沟矿区,矿脉像游龙一样隐藏在地下数千米处。如何准确获得“金脉”?
“细微的差别可能会错过根源。”杨彪近乎偏执的严谨,让106个钻孔钻了86个。受聘在哈大门沟金矿100号矿脉区寻找矿石,矿石发现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十四五”框架提出加强战略矿产资源规划管控,提高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矿产资源回落战略行动预期。 “‘十四五’期间,中心在哈大门沟矿区开展钻探14000多米,累计发现黄金资源量10多吨。”呼和浩特市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杨志刚介绍。
杨彪打着芯盒里闪闪发亮的金属标本告诉记者,单孔成本动辄就达到百万元,应该是“针尖击中靶心”。为了提高钻孔的矿石得率,每个山头都要来回爬上好几次,反复检查图纸和测量仪器。 “金矿的发现背后是数百次的探险和数千组数据分析。”杨彪说道。
在破碎的地层中追踪金矿脉并不容易。 “这就像用吸管从豆腐里挑芝麻,稍有偏差,成本就会增加10万多元。”王江岭指着布满划痕的钻杆说。面对岩心回收率不足60%的困境,团队探索出“双管定向钻+泡沫壁保护”工艺,将岩心回收率提高到92%。这项创新写入《深岩金矿勘查技术规范》,已在25个主要矿区推广。
在矿化分布研究室内,三维地质模型实时更新勘探数据。 “这是探矿者的‘数字指南针’。”中国地质大学实习生张晓演示了地球物理反演系统。团队结合重、磁、电等多种勘探技术,成功突破复杂裂缝地层钻探瓶颈,将勘探深度拓展至地下1500米。国家金矿坑分布图墙上的文字表明,哈大门沟所在的乌拉山—大青山成矿带已成为我禁入战略黄金储备准备工作的重要支点。
夜幕降临,露营地被点点灯光照亮。 90后技术员李源在光谱仪上进行最后的测试。 “黄金储备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如果找到更多的克数,我们就会更有信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深部矿产勘查取得了丰硕成果。新一轮探矿突破行动中,仅甘肃安巴里贝、内蒙古哈达门沟、黑龙江塔河宝兴沟三个矿区新增黄金资源量168吨。
当最后一班司钻完成交接时,杨彪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助听器——长期暴露在110分贝环境噪音下留下的“勋章”。从参与科学技术研究“深度探索盲人”带领团队实现深部矿产勘查突破,这位80后工程师的听力阈值下降了40分贝。 “地质学家的耳朵听不到耳语,但他们能听懂世界的语言。”他笑着告诉实习生们。
数据记录了这支地质学家团队测量到的奇迹:总共进行了58000米的岩芯钻探,22个矿石钻孔被锁定在深度超过700米的地层中;建立的“空-地-井”立体勘探体系,将探矿深度由300米提升至1500米。
关联
新一轮前景突破战略行动坚定推进
矿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键产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十四五”期间,国家实施新的本轮矿产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4500亿元,取得多项关键成果。全面掌握已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的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石油、天然气、铜、锂等战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成果。
我国黄金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山东、河南、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其中山东胶东半岛、河南小秦岭、陕西秦岭地区、云南哀牢山区等为重要产区。 20世纪50年代至1970年代,勘探主要依靠地质填图和地表取样,发现了许多大型金矿床。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勘探的深度和精度不断提高编辑,以及更多隐藏的矿藏。进入21世纪,勘探技术发生了更多变化,一些现代技术相互应用。复杂地质条件下深部勘查勘探取得了惊人成果。
老资源基地复活,山东胶东金矿等新增储量大;新的资源基地一一出现,辽宁大洞沟金矿有望成为世界又一金矿。我国矿山勘查经历了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的转变,未来将继续向深部勘查、绿色勘查、智能化勘查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常勤编译)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2日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