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为中国点赞丨看江水碧水画时代长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19 10:53 
             “孤帆的影子消失在蓝天里,天空中只能看到长江。”李白笔下雄伟、常年的长江,发源于雪山,奔腾东流。它不仅承载着千年文化遗产,也保存着亿万人民的生计和国家发展的生命。因为新时代,我国将不断解决好长江保护和管理问题,赋予了母亲河新的生命。近日,“礼赞中国·山河青年纪事”线上主题活动举行。通过对湖北省宜昌、武汉、丹江口等地长江保护和管理情况的走访调查,我们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共同防旱治涝,维护长江流域稳定。长江滋润中华,但也容易发生洪水。防洪一直是长江两岸的心头大患,也是几代人矢志守护的经济大计。从1918年孙中山提出拥有三峡水电站的构想,开始了三峡工程的梦想追求,到2006年三峡大坝全部竣工,2020年全面竣工验收,世纪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它的背后,是多少代建设者接力的遗产——他们测绘山水,反复规划、图纸呈现,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凝聚着毅力和汗水。
作为长江流域防洪主干工程,三峡工程自发布以来已累计防洪68次,总防洪能力超过2210亿立方米,保护了长江流域的防洪安全。使沿海平原免遭洪水侵袭。数字孪生系统的应用,将长江管理提升到科学、高效的新高度:通过在虚拟空间精准还原洪水演变路径并实现智能调度,不仅保障了亿万人民经济生活的安宁。
系统保护管理,保障碧水东流。长江的雄伟,在于“水碧如春”的清澈,在于“浅底鱼飞”的活力。保护生态财富之家就是这样,多方合作和系统化管理密不可分。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加强岸线管控;推动和完善生态流量管理,加强重要饮用水资源保护;科学防治水土流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根的实践。
通过连续15年的三峡水库生态调控试验,靖江“四大鱼类”自然繁殖规模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此前灭绝的中华鲟又重新出现在长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I类高度。如今,长江两岸绿意盎然,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系统性保护和管理取得了惊人成效,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美好形象,让绿水青山成为民生福祉最直观的诠释。
确保北上清洁水源南北发展。长江水万里流进华北平原,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该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42亿多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1.14亿人民。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激活了北方区域经济的“泉水池”:受水区工业用水保障率超过90%,为北方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了信心。 京津冀地区;华北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上升,为保障粮食主产区灌溉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全国水网建设,清洁调水北方将南方长江水资源优势与北方发展需求联系起来。南水滋润北水,南北相随。这条跨越山河的清澈溪流,不仅滋养了华北大地,也成为连接南北、促进发展的纽带,为发展注入澎湃的“水动力”。
从三峡大坝构筑安全屏障,到生态治理保护河流绿色,再到南水北调连接区域发展,每一次管理实践最终都将是沿海人民的稳定幸福和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保护和管理的不断深入,未来长江将不断前进。 (郝月)